
龙泉:创新推行“三聚模式” 全力推进低收入人口综合帮扶
时间: 2025-03-31 23:06:11 | 作者: 方便食品系列
龙泉市民政局立足拓展低收入农户收入来源渠道,创新推行聚焦重点、聚合资源、聚力共富的“三聚模式”,全力推进社会救助对象实现就地就近、创新创业、共富共享。2023年,龙泉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5.9%,增幅位列全省山区26县第一。
一是明确目标导向。针对龙泉市社会救助群体实际,坚持“问题导向、目标导向、实绩导向”,出台了《龙泉市万名低收入群众奔富三年行动计划(2023-2025年)》,明确到2025年,低收入农户实现“五覆盖五提升五不少”目标,并取得标志性成果。
二是细化帮扶举措。紧扣“五覆盖五提升五不少”目标任务,全方面实施三大扩面行动,即产业帮扶、就业帮扶、志愿帮扶扩面行动;全方面实施三大优享行动,即教育成长、健康养老、文化供给优享行动;全方面实施三大提质行动,即兜底保障、医疗保障、公共设施提质行动,真正全流程、全周期、全方位带动低收入群众奔富共富。
三是全面积极动员。11月13日,龙泉市高规格召开推进大会,全面动员部署万名低收入群众奔富三年行动,第一时间定目标、定方向、定举措。成立龙泉市低收入人口共富和综合帮扶工作专班,组建以各相关成员单位、各乡镇(街道)、志愿服务队、社会组织、商会、家庭农场、规上企业等为主体的综合帮扶队伍,发挥各自职能作用,形成“总调度、共发力、齐落实”的共富局面。
一是建立实时摸排机制。市民政局会同共富专班,通过“村级初排、镇级再排、市级核排”机制,对全市低收入农户需求来做实时摸排统计,已排摸各领域需求5338条。利用大数据平台建立共富板块应用,实现低收入农户需求“一键即达”、部门帮扶“一点即上”、帮促成效“一查即明”。
二是建立按需匹配机制。对精准收集到的社会救助对象需求,按照“按需匹配、精准匹配”原则,协调发挥职能部门优势,联动农业、社保、经商、林业、妇联等部门开展就业创业帮扶促富。制定《龙泉市低收入农户“菜单式”帮扶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》,在种养殖业、就业及劳务、公益性岗位设置等6个方面内容及补助上,进一步扩面提标。
三是建立提质扩面机制。开展新一轮“聚力共富、走亲连心”结对帮扶促增收活动,通过提质扩面、争资增效,新增结对帮扶单位189个,最大限度从资金帮扶、项目帮扶、就业帮扶上促增收、助共富。充分的发挥人力社保、经商等部门优势,直接解决低收入农户就业岗位156个。
一是在需求帮扶上下功夫。扩面帮扶提质。实行低收入农户全面包联机制,在全市企业和事业单位干部全覆盖结对低收入农户的基础上,帮扶单位扩面至136个企业、31个示范家庭农场、22个社会组织,通过“帮扶+保障”,改善和提升低收入农户的生活品质。精准帮扶提优。围绕低收入农户基本情况开展大调研,摸排资源流转、产品营销售卖、临时救济等需求5228个,采取解决就业、扶持生产等方式开展针对性帮扶,解决浙农帮扶系统“红码”“黄码”等风险预警问题249个,化解率100%。2023年,开展结对走访帮扶8.9万人次,落实教育、医疗等到户帮促资金2.04亿元。慈善帮扶提效。依托社会救助联合体运营,聚焦“一老一小一弱”等困难群众需求,通过“物质+服务”形式,推动“小鹿灯—愈见未来”和“无限未来”2个儿童公益项目落地,为28个有困难的重疾患儿家庭提供医疗救助金63万元。发动慈善总会、蚂蚁部落爱心协会、银铃爱心协会等社会组织力量,联合乡镇(街道)志愿服务队,积极开展慈善救助,链接慈善资源,截至目前,走访慰问低收入农户3874人次,发放生活物资和暖心礼包778份。
二是在就业帮扶上下功夫。以联农机制“输血”。开展集体经济项目招引,通过村集体投资入股、村企合作等途径,因地制宜发展道太紧水滩养鱼、屏南“千八线”、龙南高山蔬菜等产业项目,带动低收入农户增收。如竹垟畲族乡金田村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发展食用菌产业,2023年带动25户低收入农户户均连本增收17000元。以共富工坊“造血”。聚焦剑瓷、竹木加工、食用菌等特色产业,打造“银行+政府+企业+低收入农户”共富工坊模式,由银行提供低息贷款,政府发放贷款补贴,企业定向招工,低收入农户通过入股分红、务工增收等多种方式,实现“家门口”就业致富。截至目前,累计建成共富工坊145家,带动800余名低收入农户就业,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。以零工市场“活血”。推出“龙易找”零工市场品牌,在人力资源市场、白云社区和望江社区等地设置零工市场,归集保姆、家政、建筑工等180余条零工需求清单,实时更新短工、零工、兼职等各类用工需求,“一对一”向低收入农户推送零工就业信息。截至目前,累计收集并发布零工信息6000余个,促成低收入农户零工就业120余人。
三是在创新帮扶上下功夫。金融服务增活力。深入实施农村金融改革,与建设、农业等5家银行签订专项普惠信贷合作协议,推出针对低收入农户的“农合贷”等金融理财产品,推广水稻种植、龙泉茄价格指数等10余个农业保险,以金融活水拓展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。截至目前,该市累计发放低收入农户小额信贷1662.55万元,落实信贷贴息183户次。农事服务增效率。高标建设农事服务中心,以“农户需求点单、农事服务中心接单”方式为低收入农户提供育种、育苗、管收、烘干等“一条龙”农事服务,并迭代“农智链”应用场景,上线个版块,畅通低收入农户农产品产销通道。如祥禾农事服务中心和城南农事服务中心,年服务水稻种植户3000余户,为低收入农户累计节省本金100余万元。岗位速递增动力。创新推出“就业快递·送工入企”服务,设置涵盖卫生保洁、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298个,通过向邮政公司购买服务的方式,将各类就业信息以“挂号信”的形式推送到户、投递到人。截至目前,累计促成低收入农户进厂务工594人。
